家长是否观察到家里的小朋友看电视时播放声音增大,喊他不答应或者反应慢?有时孩子自己描述耳朵内像进了水,闷闷的,听自己说话声音大,听别人说话又不清楚?这时候家长就得注意了,您的孩子很有可能是得了分泌性中耳炎。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呢?
虽然“分泌性中耳炎”也有“中耳炎”三个字 ,但是与大家观念中向外流“脓水”的“化脓性中耳炎”不同。
分泌性中耳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小儿发病率高于成人,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长期患病可影响儿童言语发育,应高度警惕和及时观察治疗。
什么原因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
目前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咽鼓管功能障碍或者咽鼓管机械性阻塞,包括腭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鼻咽癌等鼻咽部病变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发病原因。
耳朵在解剖上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中耳腔通过前内侧的咽鼓管通向鼻咽部,作为耳朵和鼻子连接的管道。咽鼓管在小儿比较宽、短、直,在成人比较窄、长、斜,而小朋友全身及局部粘膜的抵抗力不如成人,感冒容易逆行感染至咽鼓管引起粘膜局部水肿,导致中耳积液,所以分泌性中耳炎在小朋友更为多见。
而上小学的小朋友们,由于会出现鼻子后方腺样体的生理性肥大,堵塞咽鼓管在鼻子一端的开口,也会继发分泌性中耳炎。
在成人,除了最多见的感冒诱因外,反复的单侧中耳积液要警惕鼻咽部肿瘤—鼻咽癌的可能。
分泌性中耳炎都有什么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
合并急性中耳炎者多有感冒病史,可伴耳痛、耳闷胀感,咽鼓管通畅者捏鼻鼓气可暂时减轻;
耳鸣,可为低调“轰轰声”或者气过水声;
专科检查可见鼓膜内陷,色泽一般为淡黄、橙红或琥珀色。若液体稀薄未充满鼓室,可见鼓室内液平或气泡影;
听力检查一般为轻度传导性耳聋,鼓室图B型曲线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线;
颞骨CT扫描可见中耳腔内密度增高影。
分泌性中耳炎该怎么治疗呢?
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解除阻塞,重新开放鼻咽部的咽鼓管开口。
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喷鼻剂,促进粘液排出的口服促排剂等;
另外,咽鼓管吹张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中耳腔抽液等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大部分病人通过保守治疗可以康复,如果规范治疗2个月左右,仍然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甚至加重,那么需要手术治疗,行鼓膜置管术。
耳鼻喉科 王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