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
诸城市中医医院
>>
杏林通讯
>>
杏林通讯第230期
>> 正文
杏林通讯第230期
突发性耳聋浅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更新时间:2020年6月24日
我国是世界上耳聋患者最多的国家,以前我们曾谈到过耳聋及耳聋预防的知识,今天我们谈一下目前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是正常人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是引起中青年耳聋最常见原因。
诊断标准
1.突然发生,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达到耳聋最高峰;
2.无明显原因发病,但可以有明显诱因,譬如感冒、劳累、病毒感染;
3.听力检查为神经性耳聋,内听道CT排除肿瘤病变;
4.伴有耳鸣、眩晕等。
病因
突发性聋的病因不明,很多致病因素都可能导致突发性聋,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病毒感染学说 主要是指可能为病毒引起的急性耳蜗炎或急性耳蜗前庭迷路炎。许多病毒都可能与本病有关,包括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流感病毒A、B及水痘病毒等。此外,抗病毒药物可以增加类固醇治疗的作用而提高突发性聋的治愈率,也间接说明了突发性聋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循环障碍学说 目前普遍认为内耳供血障碍是突发性聋的主要病因,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与耳蜗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血管横截面积有关。内耳的血液供应来自迷路动脉,内耳毛细胞生理活动耗氧量较高,对缺氧耐受差,血压或循环二氧化碳分压下降都可能引起耳蜗外淋巴氧张力减小,从而降低内耳供氧量,因此各种原因引起的耳蜗微循环功能障碍都可以造成听觉器官功能损害,引起听力下降。其次,使用改善循环功能的药物能够促进患者听力恢复,也间接证明了循环功能障碍可能是突发性聋的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学说 自身免疫学说是突发性聋较新的致病机理。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Cogan氏综合征、颞骨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均与突发性聋有关。研究表明,内耳膜迷路具有免疫应答、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能力,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内耳组织可成为自身抗原,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内耳组织和功能的破坏,进而出现听力下降。
膜破裂学说 膜破裂是指内耳的圆窗膜或前庭膜破裂,合并蜗管膜破裂。1968年Simmons首先提出膜迷路破裂是突发性聋的原因之一。该学说得到很多学者的赞同,研究发现患者内耳解剖可能有某些缺陷,导致患者在颅脑损伤、用力咳嗽、呕吐或喷嚏,以及气压伤的高飞、潜水及游泳等情况下出现窗膜破裂,导致突发性聋。
治疗
突发性耳聋治疗比较简单,主要是包括激素、溶栓、降铅,扩容,改善内耳循环,营养神经等等。
但是,临床中有很多耳聋患者听力未有明显好转或未恢复正常。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治疗不及时、不系统,拖延时间久;
2.日常的护理不完善,突发性聋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也要加强日常护理,由于突发性耳聋病因尚不明确,并无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但是日常生活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感冒预防病毒感染;
2.勿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悦;
3.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烟酒、咖啡等带来的刺激;
4.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全身慢性的疾病;
5.对于已经患突发性耳聋,并且治疗后患耳仍不具有实用听力水平的患者,应保护健侧耳,避免接触噪声、耳毒性药物、外伤和耳部的感染。
耳鼻喉科 孙增明
文章录入:中医院 责任编辑:中医院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