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诸城市中医医院 >> 杏林通讯 >> 杏林通讯第159期 >> 正文
  杏林通讯第159期
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更新时间:2014年6月18日

      又到了手足口病流行高峰季节,今年的手足口病具有抬头早、势头猛的特点,防治工作非常严峻。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见于婴幼儿,这些肠道病毒多达二十几种,据省疾控中心介绍去年流行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今年检测到肠道病毒71型占了很大比例,其次是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是引发重症和病死率最高的病毒,因为它更容易侵犯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相关并发症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和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密切接触而感染。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刷、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比较容易,根据临床症状如急性起病,发热,手掌和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和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等即可予以诊断。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少数患儿可出现中枢神经、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发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脑水肿、心肌炎及神经元性肺水肿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目前对手足口病尚无特异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主要是对症处理。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神经原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预后不良。
      中医药在治疗手足口病中具有一定效果,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湿热疫毒经口鼻而入,发于手足,上熏咽喉,外透肌肤,发为疱疹,并见发热、倦怠、恶心、便秘等症状;或邪毒内陷,出现高热、抖动、肢体痿软,甚则发生喘、脱,危及生命。婴幼儿系稚阴稚阳之体,感受疫毒后,病情变化迅速,宜早发现,早治疗,防变证。手足口病普通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伴咽痛、流涎,倦怠,纳差,大便多秘结,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方剂:金银花、野菊花、黄连、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药物用量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病情等酌定。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肠。加减:高热、抖动、易惊加羚羊角粉冲服;便秘加生大黄;咽喉痛加元参、板蓝根;咳嗽加杏仁、炙杷叶。中成药可加用桑菊感冒颗粒、小儿金翘颗粒、清开灵、炎琥宁等。中医药外治法:口咽部疱疹可选用西瓜霜、冰硼散等蜜调涂口腔,日二次;还可应用吴茱萸末醋调敷双足涌泉穴以引火下行。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婴幼儿应注意勤洗手,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勤晒衣被,家长也应注意个人卫生;患儿饮食宜清淡,宜服用梨汁、苹果汁、西瓜汁等,不宜食用辛辣食物。可使用以下方药:1、白菊花6g   生甘草3g   生山楂10g以沸水200ml浸泡后加冰糖适量频服。适用于素有内热的小儿。2、生薏米10g   扁豆10g加冰糖适量,煮粥调服。适用于素有脾肺虚弱的小儿。本两方剂适用于3—5岁小儿,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儿科  孙笃玲

文章录入:中医院   责任编辑:中医院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