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诸城市中医医院 >> 杏林通讯 >> 杏林通讯第142期 >> 正文
  杏林通讯第142期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学习讨论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更新时间:2013年1月18日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好发于48岁左右,大小导管均可发生,发生于大导管者肉眼可见息肉样肿物,瘤周有导管包绕。乳头状肿瘤形态多样,结构复杂,给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挑战。我科最近做了几例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病例,现将一些关于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病理知识与大家一起学习,以求共勉。
    乳腺疾病好发于导管上皮,导管上皮分为内层腺上皮、外层肌上皮,这两种上皮都是由同一种祖上皮分化生成。腺上皮表达CK8/18/19,肌上皮表达SMA/P63。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是发生于导管内腺上皮,以纤维血管轴支持的上皮增生为特征,纤维血管轴可有或无肌上皮细胞层,可以分为良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恶性的导管内乳头状癌。
    导管内乳头状瘤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心型、周围型。中心型发生于大导管和乳晕下区域,境界清楚,附着于扩张的导管壁;而周围型常见于小导管及终末导管,很少见到肿块,临床表现较隐匿。无论中心型还是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组织学上乳头状突起内均存在肌上皮。


中心型导管内乳头状瘤
    除典型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有单层上皮及肌上皮外,还有非典型乳头状瘤,特征为:复层上皮区失去肌上皮层或实性、筛状或微乳头状增生的形态一致的非典型细胞区限于病变的三分之一内,其中有或无肌上皮细胞层。实性、筛状或微乳头状增生的单一细胞占90 以下,其他为良性乳头状瘤、复合性乳头状瘤或硬化性乳头状瘤。


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
    导管内乳头状癌的肿物长径常大于3cm,组织学特征为:增生性病变具有纤维血管柄、90 或以上乳头突起完全缺乏肌上皮层,不论有无上皮增生。尽管乳头突起完全或90 缺乏肌上皮层是乳头状癌最重要的诊断特征,但局灶性肌上皮不能排除癌的可能,还应注意增生的细胞是单一性还是多样性。


导管内乳头状癌
    根据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的特征,显示出了免疫组化在区别两者的重要性:肌上皮标记物有SMA、P63、HHF35、SMMHC、calponin,最特异的为P63、SMMHC;高分子CK:CK5/6、34BE12、CK5等在良性导管上皮增生有表达,而在乳头状癌无表达或大部分不表达。
                                                                                                                                                        病理科    徐新清


文章录入:中医院   责任编辑:中医院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