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两汉时期,《黄帝内经》就已经记录了如何治疗髓病。古代医家认为气、血、骨、髓的生成有赖于五脏机能的正常,疾病的产生根结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素问•宝命全形论》)。意思是,人体得病是由于身体虚弱,邪气乘虚而入所致,刚刚开始侵犯体表,如果患者自己没有感觉到,邪气一步步入侵,最后流连于骨髓。
东汉末年,著名医圣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其中对虚劳提供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一文论述了“虚劳病”的症状与治疗方法。“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讲的是身体疲惫、腹中拘急、心悸、出血,腹痛、四肢酸痛、手足心热、心烦和口干咽燥,用小建中汤治疗。
早在公元992年,《太平圣惠方》就记载萎黄病患者以“面色萎黄”为主要证候特征,伴随着“羸瘦、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或时泄痢”(消瘦,四肢乏力,不思饮食,有时会有腹泻)等症,治疗上选用补骨脂散、炙肝散、猪肝园方等。也就是说在公元10世纪末,我国医家便知道以动物肝脏制剂治疗萎黄病。
晚清名医唐宗海遍览方书著成论述血证的专书《血证论》,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症治的空白。该书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启迪后世医家。《血证论》中有诸多治疗血液病症积的治疗方法,如“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腰脐间刺痛着滞,血府逐瘀汤治之,小柴胡汤加香附姜黄桃仁大黄亦治之。” 血液病患者出现腹痛,两胁疼痛,腰与脐之间刺痛,重浊不适等症状,临床中可选用血府逐瘀汤或者小柴胡汤加香附姜黄桃仁大枣辨证加减治疗。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