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诸城市中医医院 >> 科室介绍 >> 急诊科 >> 正文
  急诊科
中医急诊历史渊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更新时间:2012年9月1日

     《黄帝内经》
     早在春秋两汉时期,《黄帝内经》就建立了急诊医学的框架。书中多次提到如何治疗的“中风” 、“厥症”都是属于急症的行列。如《素问•风论》:“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人中,则为肠风飧泄。”参见该篇“风之伤人也……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和“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可知“中风”当是感受风邪之意,是导致疠风、偏枯等病的原因,并非病名。此外,《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张锡纯对该段经文解释为“知其为肝风内动,以致脑充血也。其曰薄厥者,言其脑中所菀之血,激薄其脑部,以至于昏厥也。此言薄厥之发生,由于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逆,气血上郁,偏离于形,上盛下虚,清阳闭塞,清窍不利而致突然晕厥,属于今之“气逆”所致中风之中脏腑证。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著名医圣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大部分篇幅都在描述如何治疗急症。
     书中对风温夹惊、神昏谵语、热深厥深、阳亡阴竭、关格等的描述,与儿科临床常见的高热惊厥、昏迷、感染性休g、肠炎脱水、肠梗阻等急症表现相似。《伤寒论》对风温夹惊(高热惊厥)的病因病机、病情转归有下列论述:“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痪疚;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而对关格的描述如下,“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
     《备急千金要方》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在急症诊疗理法方药方面的突破不仅形成了中医急诊医学早期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提出了较为先进的急救方法。如《千金要方》651卷25“备急”曰:“治自缢死方,强卧,以物塞二耳,竹筒内口中,使两人痛吹之,塞口傍无令气得出,半日死人即噫噫,即勿吹也。又方:捣皂荚、细辛屑如胡豆大,吹两鼻中。又方:兰青汁灌之。又方:灸四肢大节陷大指,曰地神各七壮。”孙思邈除了继承前人已有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刺激(咳嗽)复苏、药物灌服等基础上,又引入艾灸,刺激有关经穴(地神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以加强综合复苏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张子和所著,书中内容广泛,涉及临床各科。张氏博采众长、善于创新,在5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救人无数,尤其善治危急重症,并在治疗方法、给药途径、急救器械、药物剂型等方面为中医急诊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张氏主张“古方不能尽医今病”,提出“驱邪即所以补正”的理论,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疗各种危急重症,疗效显著、救人无数。如张氏在卷一《七方十剂绳墨订》中日:“诸痛为实,痛随利减” ,“实则泻之,实则散而泻之。”张氏认为,卒痛多为气机痞遏,血脉瘀滞,不通则痛。一泻之后,气机流畅,壅滞宦通,血脉疏达,病势顿挫。疼痛也随之缓解。骨伤科的诸多疼痛,乃气机不畅,气血瘀滞所致。故泻之、散之,可使痛减。

                  


文章录入:中医院   责任编辑:中医院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