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诸城市中医医院 >> 杏林通讯 >> 杏林通讯第103期 >> 正文
  杏林通讯第103期
儿童常见的几种行为异常简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更新时间:2009年10月24日

      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行为问题较为常见,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很大,近年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少年儿童的异常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3 —12.9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行为异常。
      一、屏气发作 多发于6—18个月婴幼儿,5岁前会逐渐自然消失,屏气发作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如发怒、恐惧、剧痛、剧烈叫喊时出现,可表现为昏厥、口唇紫绀,躯干、四肢挺直,甚至四肢抽动,持续0.5—1分钟后呼吸恢复,症状缓解,一日可发作数次。这种婴儿性格多暴躁、任性、好发脾气。对此类儿童应加强家庭教养,遇矛盾冲突时应耐心说理解释,避免打骂,尽量不让孩子有发脾气、哭闹的机会。
      二、吮拇指癖、咬指甲癖 婴儿有时因心理上得不到满足而精神紧张、恐惧焦急,未获父母充分的爱,又缺少玩具、音乐、图片等视觉刺激,孤独时便吮拇指自娱,渐成习惯,直至年长时尚不能戒除。咬指甲癖的形成过程与吮拇指癖相似,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对这类孩子要多加爱护和关心,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其抑郁孤独心理,鼓励儿童建立改正坏习惯的信心,切勿打骂讽刺,使之产生自卑心理。在手指上涂抹苦药等方法也往往起不到好的效果。
      三、遗尿症 正常儿童2—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如在5岁以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症较多见,多伴有家族史,男多于女,因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继发性遗尿症大多由于全身性或泌尿性疾病引起,在处理好原发病后症状可消失。原发性遗尿症的治疗首先要取得家长和患儿的合作。医生应指导家长安排适宜的生活制度和坚持排尿训练,睡熟后家长可在其经常遗尿时间之前唤醒,使其习惯于觉醒时主动排尿,必要时可采取闹钟协助训练。药物治疗效果约80 左右,常用药物有去氨加压素、尿多灵、盐酸丙咪等,疗程3—6个月。
      四、儿童擦腿综合症 儿童擦腿综合症是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运动行为障碍,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女孩与幼儿更多见。发作时,女孩喜坐硬物,摩擦腿或下腹部,双下肢伸直交叉夹紧,手握拳或抓住东西使劲;男孩儿更喜欢伏卧在床上来回蹭,或与女孩儿类似表现。治疗应采取使患儿平时生活轻松愉快,解除心理压力,鼓励其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发作时以有趣事物分散注意力,睡前让儿童疲倦后很快入睡,醒后立即起床等均可减少发作机会。儿童擦腿综合症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自行缓解。
     五、儿童多动综合症 临床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动作过多、冲动行为、以及学习成绩落后。男孩患病是女孩的3—4倍,新的研究表明患儿脑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减低,治疗应减少患儿家长的精神负担,教育周围人停止对患儿责骂和歧视,以免造成患儿的精神创伤,加重社会适应障碍,影响主动接受治疗。药物治疗多采用中枢兴奋药: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亦可采用三环类抗抑郁药:丙咪嗪、阿米替林。
      六、多发性抽搐 临床主要特征是以面、肩、颈部的进行性、不自主的重复抽搐,晚期除运动型抽搐以外,还有发声性抽搐,起病在2—15岁间,男多于女,神经递质的研究表明认为本病时脑内多巴胺增多,考虑是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亢进所致,本病除需采用心理、行为治疗以外,药物治疗很重要,最有效的药物是多巴胺能受体阻断药:氯哌啶醇。
                                                                                                                               儿科 卞成磊

文章录入:中医院   责任编辑:中医院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