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现已成功开展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它是在DSA透视引导下,通过微创穿刺,应用导管导丝、扩张球囊,金属支架等对外周血管疾病进行扩张成形,支架植入。让原来狭窄闭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血液供应及器官功能。该技术微创不用开刀,只需要一个米粒大小的术口,把细导管引入病变血管内即可,与传统血管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效果好,住院时间短,病人恢复快等优点。 那些人有患外周血管疾病的危险呢? 包括以下几类人群:吸烟、高血压病、高血脂、心脏血管疾病家族史、体型肥胖、严重缺少运动和体力劳动、年龄大于50岁、糖尿病患者等。 下面分别介绍几个主要外周部位血管疾病的危害及治疗。 1、肾动脉狭窄 常常导致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心脏衰竭、脑中风。对于狭窄的肾动脉可用球囊扩张方法把狭窄的血管撑开然后放入支架。 2、颈动脉狭窄 表现为发作性眩晕、眼前发黑,耳鸣,严重可引起晕厥而发生跌倒,可伴有恶心、呕吐、心悸。进一步就发展为中风,轻者表现为头晕,重者表现为偏瘫,甚至昏迷。治疗方法跟肾动脉狭窄相同,但颈动脉位置特殊,治疗过程中需要脑保护装置及注意感受器的保护。 3.、锁骨下动脉狭窄 表现一侧上肢脉弱或无脉,无力,肢体变细,治疗上与肾动脉狭窄相同。 4、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由于下肢动脉狭窄导致下肢的血流减少。病人症状表现不尽相同,早期仅感患肢较冷、轻度麻木、活动后易疲劳、渐出现间歇性跛行、继而出现静息痛及患肢神经营养改变,进一步恶化后趾端溃疡坏疽,截肢。该病后果很严重,致残率很高。尽管下肢动脉病变预后较严重并且会渐行加重,但事实上,通过对狭窄阻塞的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治疗患者的症状往往得到很好的改善,并且减少需要截肢和死亡的可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种情况就是急性动脉栓塞主要是以血栓常见,大多来源于心血管系统。当栓子脱落后主要阻塞下肢血管,血供突然停止后肌肉6--8小时可坏死,周围神经坏死出现在24小时左右,皮肤坏死出现在24--36小时,主要表现为无脉、疼痛、苍白、麻木、运动障碍、剧烈疼痛是主要症状。此类患者静脉药物溶栓效果欠佳,采用介入溶栓、取栓治疗效果较好。往往可以避免不良预后的发生。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此病多与手术后、肿瘤、口服避孕药、挤压、外伤和长时间坐卧位不动等有关,深静脉内血栓形成,静脉回流受阻,主要表现为患肢的肿胀,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显露,严重者导致肢体淤血水肿甚至坏死,主要并发症可导致肺栓塞,肺栓塞死亡率高达18 。治疗主要以溶栓和一般性处理为主,防止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是关键,可以通过介入技术在下腔静脉内放置滤器挡住血栓进入肺,从而避免大面积的肺栓塞和因肺栓塞引起的猝死。然后可用微创的方法把导管直接放在静脉血栓处注入溶栓药物溶栓;或利用机械装置清除血凝块。如果放置的是临时滤器,可在溶栓结束后取出,但不要超过两周。 其他包括胸、腹主动脉瘤、主动买夹层、急性血管破裂等全身各处血管病变都可以通过微创介入技术进行有效治疗。

降主动脉瘤术前 降主动脉瘤腔内支架隔绝术后
颈动脉狭窄术前 颈动脉狭窄支架术后

肾动脉狭窄术前 肾动脉支架术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