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诸城市中医医院 >> 杏林通讯 >> 杏林通讯第88期 >> 正文
  杏林通讯第88期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亮点血管内支架的临床应用
作者:神经外科  文章来源:诸城市中医院  更新时间:2009年6月8日

     颅内动脉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文献报道,*动脉瘤的尸检阳性率达2%~7.6%。普通人群每年因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发生率约为10/10万,并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成人动脉瘤破裂后,患者预后往往不佳,据统计,SAH后三个月病死率达36%,严重致残率达18%。有些动脉瘤即使没有破裂出血,其占位效应也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无疑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有些特殊部位及复杂形态的动脉瘤,手术夹闭往往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于SAH后,急性期一般状况较差的动脉瘤患者,手术夹闭所带来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及手术的风险,而循证医学的研究证明,SAH后的早期治疗是提高此类患者预后的关键,如对于SAH后早期的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能很好地防止早期再出血的发生,明显提高患者预后。
  随着神经影像学(如CT,MRI,DSA)、导管技术和材料(如GDC)、计算机等科学的发展,血管内技术日臻成熟,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优势主要为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少、易接受,年事高病情重也能耐受。结果显示,介入治疗组较手术组的相对和绝对危险性分别下降了22.6%和6.9%。这一结果在国际脑动脉瘤外科治疗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给动脉瘤介入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评价依据,确立了血管内介入治疗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在欧洲的部分医疗中心(特别是法国)已经把介入治疗列为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约85%的动脉瘤采用介入治疗。但颅内复杂动脉瘤如宽颈、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医师最富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开颅手术夹闭极为棘手,血管内治疗的完全栓塞率也较低,复发率高,疗效不太理想。
  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微弹簧圈、微导管、新型的栓塞材料相继出现,使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柔软安全的血管内支架技术的出现和临床运用,改变了单纯采用弹簧圈治疗复杂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低、疗效差的局面,显示出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优势。1997年,国外学者开始尝试将支架技术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支架主要应用于难治性复杂动脉瘤,如夹层、宽颈、梭形及假性动脉瘤。
  在我国,经济因素是支架新技术应用的瓶颈因素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总费用低于手术治疗的总费用,但在我国却正好相反,这是因为我国医务工作者的脑力劳动和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尊重,材料成本占据了大部分医疗费用,许多具有血管内治疗指征甚至是绝对指征的患者因此丧失了治疗机会,制约了支架等血管内治疗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一些治疗中心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比例已经接近手术治疗,相信随着支架及其输送系统的改进,血管内操作的娴熟,血管支架将会成为攻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利剑,我国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新时代即将来临。
文章录入:花之舞   责任编辑:花之舞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