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杏林通讯第81期 |
|
应用呼吸机患者的心理护理 |
作者:董瑞臻 文章来源:董瑞臻 更新时间:2009年6月8日 |
应用呼吸机的患者,由于不能说话等原因,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心理,针对这些人的心理现象,应采取更全面、合理的护理措施。 一、耐心疏导。清除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紧张、焦虑心里。老年人适应能力差,抗病能力低且经济来源少人际交往逐渐局限,不像中、青年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活动度以及广泛的社会交往。因此老年人患病后易有一定的焦虑心理,一旦给予机械通气,就更担心医疗费用,担心病程长,留下后遗症,拖累家庭。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相对中、青年患者而言,对老年人应有更多的关心,在交谈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经历,家庭状况,密切观察患者的身心状况,及时疏导,使其处于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二、加强宣教,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转归。慢阻肺患者病程长,很难治愈,如使用呼吸机,则认为已到晚期,难以恢复,而外伤者使用呼吸机,则使患者误认为伤势严重,心理产生焦虑、恐惧,因此护理对象还应随病种不同而异,对慢性病以及急性外伤者,均应在使用呼吸机之前之中尽量解除心理障碍,解释呼吸机使用的转归,提高康复的信心。 三、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要求,提高护理服务。文化程度较低者,对疾病有较强的耐受力,是因为他们一旦住进医院,认为有医护人员的治疗,不必想那么多,心里负担相对不重。而知识分子住进医院则急于知道病情,对自己所患疾病知识一知半解,认识局限,从而产生各种疑惑、焦虑。因此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在护理中要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安慰、鼓励,患者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指导患者自主呼吸,早日脱机。 四、实施心理护理,减少对呼吸机依赖的发生。病人得知要脱机即表现为紧张、恐惧、呼吸心跳加快,担心脱机后发生呼吸困难和窒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易发生呼吸机依赖的高危患者进行宣传教育、同情、支持和劝导患者,使之消除不良心理,在进行脱机试验时,守护在病人身边,提供动力、信心和安全保障,使脱机顺利进行。 ( 董瑞臻)
|
|
|